贵阳市乌当区洛湾东风片区排水管网新建及更新改造项目位于乌当区洛湾东风片区,覆盖面积约84.3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7.8万人,总投资约2.47亿元。其中,70%的资产金额来源于超长期特别国债,30%由区级自筹。
项目分为四个标段实施,包括新建排水大沟4.1公里,新建排水管14.6公里,排水管网清淤疏通16公里,排水管网修复4公里,新建排涝通道0.8公里,以及整改错混接点104处,并配套建设智慧监测平台。
2024年12月30日,项目第一标段正式开工;2025年1月20日,四个标段全部开工,预计总体建设周期为一年半。项目的实施将重点解决片区内涝积水问题,消除管网空白区,提升污水收集率,阻断外源污染入河,同时修复老旧管网病害,保障防洪排涝安全。项目投用后,可有效缓解内涝,优化排水系统功能,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协同提升。
“去年底开工,今年春节后正月初八就正常复工。虽然建设周期是一年半,但我们有信心,力争一年就完工。”2月18日上午,在乌当区洛湾智慧包装产业孵化园旁,乌当区洛湾东风片区排水管网新建及更新改造项目一标段洛湾排水干线点位上,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项目建设方、贵阳骏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袁洪春信心十足地说。
沿着产业园公路一侧,是一条高约3米的原有排水渠,渠面宽敞、护栏坚固。为何还要更新改造呢?“这条洛湾排水干线年左右,当时是作为排泄山洪水和城市雨水的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迅速,这一片区还规划建设了园区及居住用地开发,涉及污水的安全排放,因此就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网。”项目设计方、中恒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负责人武绍云介绍,雨、污分流后都需要分别接入南明河与南明河主截污沟,而目前的连接通道仅有自然形成的狭窄河道。如果发生暴雨,会对下游的农田、居民楼、地下停车场等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在排水干线排洪出口处看到,河道仅有一米左右的宽度且泥泞不堪。在河道左边,挖掘机正在挥动“手臂”开挖排水沟;右边的小山坡上已经用标识带规划出一条笔直宽敞的排水线米,将直接把雨水引入南明河,而污水则通过管道接入南明河排污管网集中处理。”武绍云和记者说,像这样的新建排水沟在一标段共有三处。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每秒58立方米的排水量,可应对当地25年一遇的洪涝排放。
“现在是工程前期,有32人的团队在施工。从下月起进入高峰期后,人数将增加到80多人,挖掘机也将增至12台。我们将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争取提前完工。”袁洪春说。
除了施工队和监理人员外,记者还了解到,项目聘请了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采访当日,审计机构正与项目部共同查看工程进度。审计方负责人罗远春向记者介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对工程的量和价进行‘把关’,对现场发生的工程量做复核,对没有标价的部分重新核价,保障工程资金使用更为合理。”
在距离一标段施工地8公里外的渔洞峡安置小区片区,是项目的三标段。该标段于2025年1月20日开工,目前正在清理旧有管网淤泥和挖掘新的排水沟。工地上,十余根粗大的塑料管有序摆放,项目部工作人员正在对水管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查。“这种水管用于污水排放,直径0.4米,是特别定制的抗老化改性高密度增强塑料管,使用年数的限制超过50年。用高质量的材料才能建成真正的‘百年大计’。”三标段施工方、贵州建工乌当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洪和记者说,“直径1米的排水管下周就会运到,也是与排污管同样的材质,月底就将开始铺设。”
三标段所在片区由于地势较低,背靠大山、面临大河,遇到汛期雨季,水量极大,甚至影响了居民日常出行。记者从王洪提供的视频资料上看到,夏季汛期时,涝情严重、泥水横流,车辆通过时都淹没了轮胎一半以上。
“我们标段要新建管道6.5公里,修复更新旧有管道16公里。全部工程都将在年内完工。”王洪说道,“工程将实现安置区的雨污分别排放,雨水就近排入渔洞河,污水接入集中管网,将系统解决片区雨季内涝、污水溢流等问题。”
乌当区水务局局长高德云介绍:“洛湾东风片区是乌当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口聚集的重要区域,原有排水管网因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标准偏低,已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求。每逢汛期,部分路段易出现积水内涝,既影响居民出行,也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此次更新改造项目将通过‘雨污分流、管网扩容、智能监测’三位一体的改造模式,科学布局雨水、污水管网系统,增设智能化监测设备,全方面提升排水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乌当区洛湾东风片区排水管网新建及更新改造项目作为贵阳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明显提升片区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同时为区域产业升级、土地开发提供坚实保障,加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注重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力争打造贵阳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的示范样板。”高德云表示,“排水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我们将以此次改造为契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从‘基础配套’向‘品质服务’转型,为贵阳‘强省会’行动贡献更多力量。”
贵阳市乌当区洛湾东风片区排水管网新建及更新改造项目的启动,不仅是一项耗资2.47亿元的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次以“绣花功夫”破解城市顽疾的民生实践。面对频发的内涝、混流的污水与脆弱的排水系统,这一项目以系统性思维直击痛点,既是对国家“十四五”治水方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城市治理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可持续化的重要标志。
乌当区的4个内涝积水点曾是居民心中的“痛点”——东风镇因管道狭窄逢雨必淹,洛湾村因缺乏排水通道雨、污水横流,大堡村因排洪能力不够房屋受浸……这样一些问题的背后,暴露出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此次工程通过新建5条排水大沟、修复16公里老旧管网、建设智慧水务系统,不仅将排水能力提升至“25年一遇”标准,更以雨污分流、错混接整改彻底切断污水入河路径。这种“治涝先治水、治水先治网”的逻辑,体现了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治理的思维跃迁。
项目背后,是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深度契合。《“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一点一策”治理要求,而乌当区正是以“一标段一方案”的精细化施工予以回应;《贵州省城市内涝治理实施方案》强调“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项目则通过排涝通道与竖向设计实现分区分流。更值得一提的是,2.47亿元投资中70%来自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彰显中央对民生工程的倾斜,也考验地方资金统筹能力。这种“国家输血”与“地方造血”的结合,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融资范本。
城市治理的进步,往往藏匿于地下管网的方寸之间。贵阳市在乌当区建设的这个排水改造工程,看似是“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却是“看得见”的民生答卷。它启示我们,唯有将政策力度、技术精度与民生温度深度融合,才能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真正的完成“水润城安、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