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多米深的深海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23年,“海牛”团队26项专利技术成果以1.2亿元作价入股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产学研融通平台、人才教育培训、研发落地、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设,面向深海海底沉积物、软岩、硬岩的系列化海底勘探成套装备产品和配套装备技术等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2024年,湖南科技大学三亚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及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充分的利用“海牛”团队海洋矿产资源勘测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的创新潜能,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湖南工程学院创建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先进功能材料、智能纺织5个创新研究院,组织百名博士深入企业一线,精准服务产业链,破解企业在研发技术、生产的基本工艺等方面的难题。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得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得以充分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的转化,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逐步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发展步伐。
在湘潭医卫职院,这种“校中厂”“校中院”“校门口”就业的场景并不少见。除了口腔医院,湘潭医卫职院口腔医学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5个专业,建有集教学、实训、生产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湘潭医卫职院在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成立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学院,开设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定制班”,将触角延伸至医疗器械领域,打造产教深层次地融合链,源源不断地向医卫行业输送众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质人才,有力推动医卫领域的蓬勃发展与进步。
湖南城建职院则借助“楚怡”工坊,探索装配式建筑连接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教学与实践,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推动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湖南国防职院通过实训基地、项目式教学等方式,培养从事无人机驾驶及应用、无人机培训、无人机维护工作的军民两用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湖南理工职院光伏发电系统控制与优化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参与“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为双碳未来开拓出崭新的发展途径。
湘潭县一中创办海军航空班、钱学森实验班、丘班等精品班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树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湘钢一中通过集团化办学,打造实践活动课程、各类表彰激励课程、生命健康课程等“多元课堂”,最大限度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学生兴趣,开挖学生潜能,真正让学生站在教育中央。
今年以来,湘潭市围绕“擦亮湘潭教育品牌”目标,争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探索大中小各学段、学科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全方面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情境化、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着力培育学生学科相融相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湘潭市精心浇灌“教育大花园”,积极促进产业与教育之间血脉相连、深度交融,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如同肥沃的土壤与茁壮的植株相互滋养,共同孕育出教育事业蓬勃向上、枝繁叶茂的良好态势。展望未来,湘潭市将坚定地秉持深化改革的决心,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不懈探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与前沿路径,向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湘潭的壮丽远景笃定前行。
下一篇:潍坊滨海区实施排水管网提升工程